自闭症患儿之所以在很多方面不如正常的孩子,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完善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没有主见、依赖性强,常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拒绝与外界沟通。当然,这是受病情的影响导致的,并非出于他们本愿,所以,无论作为家长还是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找回自我,完善自我,进而融入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
在自我意识中,社会自我的塑造对患儿病情的帮助最大,因此应着重帮助孩子完善社会自我,以此让孩子实现调节自我的飞跃,让自闭症儿童在接受自我中走向成熟。
想完成这一目标,其实不难,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实践证明,这是可望而且是可及的。
自闭症儿童虽然存在自我意识方面的发展异常,但是经过教育,可以一定程度地促进其发展。自闭症儿童自我意识教育,需要将训练正常儿童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细节放大、夸张,其教育规律是:
自我认知的规律从物质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精神自我,逐步深化。教育训练的设计要遵循这个规律。
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到自我体验,再到自我控制,这是一条线索。
自闭症孩子的明显心理特征就是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而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再加上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从而造成很多孩子的情绪问题及人际沟通障碍,时刻影响着孩子自身对外界的观察力、做事主动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等软性能力的发展,我们在提高孩子各项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调节孩子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并与家庭环境中的训练相结合予以改善。
第一、会加速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理想自我的确立,会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榜样,有期待。这个时候需要鼓励孩子进步,给自闭症儿童的目标又要客观、合理,让自闭症儿童量力而行。目标定得太高,孩子达不到,会产生挫折感,目标定得太低,不利于孩子潜能的开发。
第二、自我认知程度的提高,也有可能使他们产生自卑,最后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而放弃努力。给教育者的挑战是把握好度,化“弊”为“利”。
告诉孩子患有自闭症:父母要客观、冷静、自然,告诉孩子病因、表现和可能的预后。这其中家长要注意的是:第一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父母不幸的根源,这会让自闭症儿童产生非常消极的自我体验,最终会导致对亲子感情健康发展的不利影响。第二事实上,自闭症不是因为父母的主观原因造成的结果。要让孩子明白,自闭症是孩子本人,也是父母面临的挑战和难题。父母要做的是:将自己对自闭症的态度、对孩子的态度明确地告诉孩子,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信任感和爱。
要给孩子最大的同情和理解。一方面要告诉孩子疾病对他们自己的影响是什么,另外一方面,告诉他们自闭症是可以克服的,给孩子信心。有意识地让孩子阅读、收看其他残障人士的人生故事、成功经历。
并不是一次把问题都说清楚。儿童对自闭症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根据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根据孩子生活阅历的丰富,让孩子不断加深对自己障碍的认识。在什么年龄和孩子说到什么程度,要家长因人、因时、因事、因情而异。同时,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回头看,看看自己变化和进步的足迹,对于孩子接受自闭症的可改变性的特点,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调整的合理目标,是非常有利的。
总之,自我意识教育,对自闭症康复有很多好处。下面结合案例对以上方法进行实际解读。
案例分析:明明(化名),5岁,自闭症倾向
1、刻板单一喜好:喜欢让妈妈写字给自己看,但自身并不具备书写能力,在课堂上亦是如此,没有满足这种喜好时,会自伤、哭闹,直到被满足,对其他事物基本无兴趣。
2、做事主动性差:做事被动懒散,大多数事情由家长代劳,如:吃完西瓜会将瓜皮给老师,自己不去扔垃圾,喜欢坐下来做不消耗体力的活动,特别对需要肢体活动的游戏较抗拒,会在参与两三分钟后出现情绪问题。
3、与他人的沟通性差:沉醉于自我世界中,遇到问题多以自身情绪发泄,而拒绝与他人沟通。
4、 有一定理解能力但口语表述性差,只能引导下表达常用单词.如:我要、我吃等,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孩子对外沟通交流能力。
1、用多种方式介入单一喜好:针对孩子只喜欢他人书写,而拒绝接受其他信息的行为进行介入,如:图文相配。向家长建议:在孩子要求妈妈写字时,立刻在白纸上画上“妈妈写字”的图画,并书写上文字,引导孩子观察图案并表达,若完成立刻满足孩子要求。进一步泛化图画内容,如:画上“爸爸”、“电话”,写上简单文字,引导孩子观察并表达:我爱爸爸,我想爸爸,给爸爸--打电话。或者画上“奶奶”“面条”“衣服”,表达:我爱奶奶,奶奶给我做饭、奶奶给我洗衣服等。将孩子的单一喜好向两个方向扩展:一图卡交换系统,二与亲情相关的正强化语言。
2、扩大孩子的喜好范围:利用孩子喜欢颜色鲜艳物品的特点,和其他孩子玩“吹泡泡”的游戏,并将泡泡吹落到孩子眼前,示范给他如何去拍、抓、吹,孩子逐渐产生兴趣,并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和孩子一起玩耍,另外还培养了孩子插棒、看电子宝典等喜好,改善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单一的活动内容。
3、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家长沟通后确立孩子未来发展方向--“家庭生活自理”的目标,在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做事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孩子是家庭一员为家庭服务的意识。如:擦桌子。在吃过饭之后,引导孩子进行桌面的简单清理,给予奖励,并拍摄下过程引导孩子讲述,做再次正强化。将家庭中自理内容泛化扩展,如:帮助爷爷奶奶拿馒头、送碗筷、搬凳子等。
4、增加合理沟通方式:鉴于孩子自身语言的限制性,在孩子表达简洁生活化语言的同时,引导孩子尝试更多的沟通方式,除了上述的图卡交换系统外,还可以通过手势语言、表情语言和他人沟通,如:在不喜欢现在从事的事情时,可以表达“不要”,并用手势指出自己喜欢的项目,避免自伤行为、哭闹等情绪问题。
家庭反馈结果:孩子情绪问题减少,自我为中心现象减少,做事更主动,在家庭中能够用更多的用手势和表情等合理途径沟通,且不再单一喜爱文字,能够引导下去观察图画,并简单表达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