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是一位5岁的男孩,半年前经医生诊断为患有自闭症,根据CPEP-3评估显示,小石为中功能自闭症。能指认常用物品,但不会命名;有语言能力,多为复述,自发性语言较少,存在鹦鹉学舌现象;喜欢学习卡片,较少主动与同龄人交流,精细能力较差,家长反馈情绪尚可。
小石在机构的课程为每周5节个训课和5节感统课。由于小石喜欢学习卡片,记忆力好,经过1个半月康复,认知能力明显改善,能命名常见物品名称,并说出其功能。于是老师安排每周1节小组课,目的为培养其社交能力。在小组课中,当参加轮流坐转的游戏活动时,小石因没有马上得到玩具,出现了拍桌子、推人行为,继而开始哭闹和尖叫。
由于一对一的个训课中,只有小石一个小朋友,教学目标以认知为主,未安排过轮流游戏,因此小石没有出现过情绪行为问题。同家长沟通了解,在家中和幼儿园也存在类似情况,但因为小石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哥哥比其大10岁,故在家都让着他。家长也未引起重视,故在康复训练前的询问中未提供相关讯息。
根据小组课中的发现和家长提供的讯息,经过功能分析,发现小石爆发情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得到及时满足。于是个训老师重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将“延迟满足”的训练穿插在教学计划中,以改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
首先,选取出小石的强化物,依据延迟等待时间的长短将强化物进行排序(等待时间越长,强化物排序越后),并记录不同延迟满足中儿童出现情绪问题的次数。根据小石的情况,第一阶段目标为延迟满足排序靠后的强化物,将延迟等待的时间设为30秒,以每30秒递增,当等待时间能达到2分钟后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为选在排序靠前的强化物,同样将延迟等待的时间设为30秒,以每30秒递增。在进行延迟满足训练时,不论孩子是否出现哭闹,时间没有到都不能给予满足,同时配合家庭干预。
经过2个月干预后,儿童延迟等待时间延长,稳定在5分钟。除此之外,老师还教儿童正确表达提要求,比如“给我”“我要”等,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通过行为干预,配合家庭干预,小石出现情绪行为问题次数明显减少。
自闭症儿童由于存在认知、社会互动、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加之缺乏正确的教养方式,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情绪问题,主要表现在得不到满足就哭闹、不听指令、攻击他人等方面。
许多家长会更多地关注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情绪行为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儿童的学习、社交,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当儿童出现情绪问题时,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多同老师、康复治疗师沟通,及时进行引导,从而对自闭症儿童的发展起到良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