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就是你们所说的热心家长了”钟媛笑道。
是的,一年之内,把自己3岁儿子从8个月左右的能力康复到2岁左右后,还帮朋友在2个月内将不会说话的孩子训练到开口说话。
让我们在惊叹之余,也不免为她钦佩。
钟媛原本在四川的一个小城市做教师,每月3千左右的收入,有个体贴的老公和乖巧可人的儿子小豪(化名),生活虽然不算富足,但也美满。
但是平静的生活却在2019年的10月翻起了巨浪——1岁8个月的小豪在医院被诊断出疑似自闭症,所有能力发育竟然仅仅只有8个月左右。
仔细回想起来,好像在小豪的成长轨迹中,确实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小豪说话确实比一般的孩子晚,都快一岁半,他才开口发出第一声“ma”,但是之前一直都不以为然,因为小豪奶奶说,说话晚的孩子长大了都聪明。
除此之外,小豪到现在还不会认人,因为钟媛夫妻俩都在上班,晚上到家后还有给班上的学生批改作业和备课等工作,自己带小豪的时间也不是很多,但是当问小豪谁是妈妈、妈妈在哪里等,小豪就不会像其他小孩能准确地指出来。
钟媛怎么也想不出,小豪是怎么患上这么罕见的病的。“孩子这样是不是你平时照顾的不够?”这种话时常在她耳边想起,孩子的问题加上家人的埋怨让钟媛感觉备受煎熬。
听说通过专业的干预训练可以帮助孩子好转,但是每月训练的支出需要小1万块钱,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陷入经济危机。
在不顾家人的反对下,钟媛决定破釜沉舟拿出自己仅有的4万多块钱,坚持要把孩子送去试一试。
因为在她看来,这已经不仅是与这个病症之间的较量,也是与自己的一场博弈。
钟媛把小豪送进了当地一所孤独症康复机构,经过3个月的机构培训,发现小豪进步不明显,钱已经花的差不多了但孩子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让钟媛又陷入绝望中。
左右没有一丝办法的钟媛,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与丈夫大吵了一顿,“我是做老师的,干的也是教书育人的活儿,我辞职自己在家教他,我不信教不好她!”
说出这个话,钟媛自己也吓了一跳,本来也没有厚实的家底,但这样一来,无疑是把所有的压力转移给了丈夫一个人,说不定哪一天整个家就垮了……
但是又有什么别的办法呢,难道把孩子放在家就这样顺其自然吗?眼看妻子这样,丈夫也疼在心里,久经考虑下表示支持妻子的做法,而且为了减轻因妻子离职而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他决定离开安逸的小城市,去广州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就这样,钟媛在小豪去康复机构的第三个月后,把他接回了家,一个人带着孩子走上了康复之路。
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自闭症的人来说,要教好一个自闭症孩子,是可以跟登天相比的事。
小豪严重的发育迟缓,使得他什么都不会,每天只有吃喝这些能满足基础的生理需要的东西能让小豪产生兴趣之外,他对别的一点也不关注。
“既然带孩子回来了,就不能让他退步”,抱着这样的想法,当时零零散散地在网上搜罗各种训练方法,xx机构的课也买过,某某专家的讲座也去听了,刚开始觉得都有效,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忘,忘了又给他练,其实程度还是那样,能力起伏太大了。
偶然有一天一个家长群内,有一位家长在分享家庭干预训练的训练方法,钟媛就放在那儿边听边洗碗,在听到训练方法音频快结束的时候,眼泪唰的就下来了,耳边全是干预训练专家杜老师最后的那句话:家长的努力使孩子未来可及。
当晚钟媛就联系了那家机构,电话那头的女老师安慰了整整两个小时,又沟通了小豪这种情况该如何进行干预训练。于是钟媛决定听从老师的建议,系统地给小豪做训练。
为了让小豪更好的恢复,春节的时候都会与负责小豪干预训练的班主任进行沟通,询问在家庭干预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从一开始他只能配合几分钟就有情绪问题到能坚持10多分钟、20 多分钟……慢慢地训练项目也能通过,钟媛的成就感一下子上来了。
就这样逐渐延长每天的训练时间,从早到晚间歇地可以保证至少6个小时的训练,一直到现在,小豪已经会含糊地说出近1500个词汇,也可以准确地在一堆小凳子中抽出黄色的那一张,并递给妈妈坐下。
看到小豪取得如此喜人的进步,钟媛信心爆棚,可能是身为一个老师的职业病,便开始在其他家长之间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直到有一次跟之前同在康复机构的一位家长聊起,对方的孩子训练也没有起色,钟媛自告奋勇地提出“要不把你孩子带我家来,我来给他做训练吧”。
因为了解钟媛从教的背景,加上确实有这么个活生生的例子,那位家长也很信任,直接表示愿意把孩子交给钟媛“试一试”。
就这样,钟媛每天带着两个孩子一起训练。另一个孩子好在只是语言能力的迟缓,不会说话,钟媛便把之前训练小豪的方法重施了一次。
不会发音就先训练仿说,从口型到单个的“a、u”等音一遍遍地教他,当孩子会发出一个一个的音之后,就拓展到把两个单音进行组合成字“b、u、bu……”
短短两个月,朋友的孩子已经可以在提示下准确命名了。
“从干预自己的孩子到帮助其他家长,我的想法很简单,让更多的孤独症家庭看到希望”。
相信每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家长都经历过同样的心里路程,自责到绝望,从开始四处打听治愈的方案,到尝试不同的方法。
如果您在绝望中,想想孩子是无辜的,要相信科学,鼓起勇气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慢慢变好,有无数鲜活的成功案例放在眼前——家长的努力使孩子未来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