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朋友,她的低功闭娃今年15岁。平日里这个孩子安静乖巧,几乎对身边所有人无毒无害。但是,每当她妈妈,也就是我这个朋友没有满足她需求时,她上天落地闹得那个惨烈,犹如恶魔附体一般。
我曾经非常仔细观察过这对母女的日常互动,也了解过孩子一路的成长经历。我发现,这个孩子是在溺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的妈妈就像个鞠躬尽瘁、勤勤恳恳的勤务员,全心全力、费尽心思养育并维护着孩子。生怕孩子受歧视、遭欺负,除了表扬,几乎没有批评,哪怕孩子做出任何出格的行为,妈妈都表现得相当宽容和涵养。
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下,孩子和妈妈的互动慢慢固化成主仆模式。孩子被高高在上捧在手掌心里,喜欢听表扬,喜欢被关注。虽然能力弱,但她心里明白,哪怕做了错事,妈妈都不会批评她,妈妈就是会对她百依百顺!所以青春期的她,稍不顺意,便会在妈妈面前作天作地、大闹不休,但面对妈妈之外的其他人却不敢造次,乖巧不少。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对母女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对恋人,一个掏心掏肺上赶着追,另一个恃宠而骄、爱理不搭。更关键的是,她们的互动模式已然固化,如果想改变孩子在妈妈面前动不动就发飙大闹的极端行为,已经不太容易了。要知道,互动模式是双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共同构建的。刺激事件与运动反应一旦联结并程式化,单方面想突破这种模式,哪有那么简单!
对于特殊孩子而言,我一以贯之的观点就是,不管孩子能力程度多低,必须结合奖惩,从小为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和底线意识,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在什么时间可以做,哪些事情在什么时间不可以做。
等到孩子慢慢成长,心智逐渐发育,家长再适当放手,让孩子感受到一定的自主权所带来的自由和快乐,孩子才会更懂得遵守规则带来的好处,更懂得珍惜,而他们生活的幸福感也会更多。
就像用一个崭新的口袋装东西,刚开始,袋口要扎得稍微紧一点。等这个口袋用顺手之后,袋口就可以慢慢松开一些,这样拿取东西更方便。反过来,如果刚开始就随心所欲松开袋口,那口袋里的东西要么被偷走,要么会遗失,这个时候再来束紧口袋,损失就已经产生了。
特殊孩子如此,正常孩子也一样啊!教育专家们都说,孩子在青春期显现出来的问题,其实是孩子童年时期以来,家庭教育所有累积问题的总爆发。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的确,那些在青春期与整个家庭为敌的叛逆孩子们,他们平日里跟父母的互动模式也一定问题不断、积重难返,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所以,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模式一旦固化,要想改变,“呵呵”——真难!当然,良性互动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