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长提出疑问:“宝宝三四个月不喜欢看人,表情单一,是自闭症么?”
我们发现,来咨询的家长的孩子月龄越来越小,也非常能理解家长急切的心。所以我们到底能否在婴儿期就发现孩子的“自闭症倾向”呢?那些在婴儿期的“疑似诊断”真的不可信吗?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森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婴儿期一般是指从出生到满一周岁之前的这段时期。
那婴儿每天都做些什么呢?除了吃,其实无非就是四件事:睡、醒、哭、笑。
阶段1 —— 睡眠
睡眠对于婴儿的发育至关重要,大多数新生儿每天需要睡16-17个小时,而这个时期的睡眠通常也是没有规律的。充足的休息能为大脑神经发育提供足够的空间。
而自闭症孩子早期经常出现睡眠问题,常常彻夜不睡、睡中经常惊醒等,睡眠质量普遍较低。
阶段2 —— 活动
婴儿也不总是睡,也有醒的时候,这个时间段就是他们学习的时间,睁着小眼睛四处看看,接受来自外界新鲜的刺激。
自闭症的宝宝普遍对外界环境不感兴趣,目光无法跟随注视对象。
阶段3—— 哭
哭是婴儿最早期的一种交流手段,因为没有语言,而且直到他们长大,这个手段也依然有效。
自闭症宝宝通常都比较“乖”,比较安静,不经常用哭闹的方式来沟通需求。
阶段4 —— 笑
笑是婴儿社交发展的关键,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和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宝宝自发的笑是见什么都笑,无选择社会性的笑是对任何人都笑,有选择的笑是面对熟悉的人笑得更多。
而自闭症宝宝通常没有社会性微笑,“社交意识”薄弱,不能分清亲人和陌生人,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也较低。
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是为人父母一段特殊的经历,虽然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和步调都不尽相同,但如果他们在各阶段都没有达到某些成长里程碑,那么家长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临床心理学家、自闭症研究学者,托马斯·弗雷泽(Thomas Frazier)博士说,一些父母会在孩子大约6-12个月甚至更早的时候发现一些自闭症的迹象。
在早期,父母会觉得孩子出现疑似自闭症的症状,主要是根据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同寻常的行为及其严重程度来判断的。
我们会发现,正常发育的婴儿在一岁前经常嘴里叽里咕噜地说“婴儿语”,也会做出一些简单的姿势,比如指、抓、握等等。
“婴儿时不时发出的一些声音也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我们可以看做是他们在与周围的环境或者与父母进行沟通”,弗雷泽博士说,“而疑似自闭症的宝宝对于周围的人与环境都兴趣平平,而且很少回应社交互动,无法通过声音或者手势进行交流。”
根据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说法,以下这些指标都有可能是自闭症的早期征兆(仅作为参考使用):
3个月左右的迹象
目光通常不会追随移动的物体:自闭症宝宝在婴儿期有很大概率出现目光不会跟随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的现象,而更关注于某样物品,比如毯子等。
对环境的声音或噪音没有反应;
不会抓、握物品;
不爱对人笑;
没有出现“婴儿语”(babble);
对于新面孔或者新鲜刺激没有反应。
7个月左右的迹象
不会转头辨别声音的来源;
不会笑也不会叫;
不会伸手去够某样物品;
不会自发性地笑;
不会通过某些行为吸引他人注意;
对于游戏没有任何的兴趣,比如躲猫猫等。
12个月左右的迹象
不会爬;
没有任何语言;
不会使用姿势或者手势,比如简单的挥手或者摇头;
不会指物;
就算有父母的支撑也无法很好地站立。
通过对比普通同龄孩子的发育里程碑,家长或许可以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可能已经与同龄孩子产生了差距。
除了对比正常孩子的发育里程碑,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患有自闭症和多动症的孩子在一周岁以前比未患病的儿童去医院的次数更频繁。
甚至在被诊断之前,这些婴儿的健康指标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我们或许能够更早地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有些异常。
研究团队分析了近10年来大约30000名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的数据,他们发现这些孩子在一岁以前至少进行过两次以上的检查。
他们将这批患者分为四组,分别是:后来被诊断患有自闭症、多动症、两种情况都有的并症和未被诊断的患者。
通过分析这些患者一岁前的住院记录、病历记录、急诊和门诊临床记录,他们发现后来确诊的孩子与没有疾病的孩子相比,他们自出生以后的就诊次数更多、住院时间更长。
而且,后来确诊自闭症的儿童相对而言进行了更多的检查和手术,包括插管和供氧,也去过更多的专科门诊来进行物理治疗和眼科检查。
“这项研究证明了自闭症和多动症的儿童其实从生命的一开始就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杜克大学高级研究员恩格哈德博士说,“我们发现,比起正常孩子,自闭症儿童在被诊断之前就经常性地因为大大小小的症状去医院。如果能够更好的利用这一点,或许可以更早地介入干预。”
我们知道患有ASD和ADHD的儿童通常会几岁之后才接受诊断,而错过了早期干预所带来的益处。
杜克大学自闭症和脑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道森博士说,“考虑到大脑固有的延展性以及的神经可塑性,自闭症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改善ASD的预后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语言和社交技能方面。”
什么是神经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简单来说是指大脑可以通过重复训练,让经验变成习惯。由于经验原因引起的大脑的结构改变。
所以,对这些疾病的干预治疗最好在儿童生命的早期就开始。
通过发现孩子的就诊记录中重要的线索有助于我们更早、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治疗。
恩格哈德说:“现在我们所做的是希望更详细地了解临床就诊方面的这些区别,并尽快识别出哪些孩子可以从早期评估和治疗中受益,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所需的资源与治疗。”
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家长能在更早的阶段就对孩子的症状有所察觉,而不错过最佳干预时期,毕竟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那婴儿也会有自闭症倾向吗?
研究调查以及行为对照的结果都告诉我们:我们确实可以在婴儿期察觉到宝宝一些自闭症的迹象,但具体的确诊还需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
今天分享的研究其实并不是说孩子小时候去医院的次数越多,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几率就越高。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它的确能带来一些启发,通过回溯性的研究可以发现后来确诊的这些孩子在早期的一些异常表现,不管是在健康方面的还是在行为方面的。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医生只能给出“疑似自闭症”的诊断,很多家长太在意这个“疑似”的帽子,往往忽视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引起重视。
不管是我们自己怀疑孩子是否有自闭症还是得到了医生“疑似”的诊断,其实都是在提醒家长:自己的宝宝已经与这个阶段的同龄孩子产生了差距,而我们的目标是尽力缩小这个差距。
所以小月龄的宝爸宝妈们,不要太过于焦虑,多和孩子说话,不让动画代替陪伴,引导孩子互动,激发他们对人的社交兴趣。
如果发现孩子在12个月以后类似的症状还是没有好转,建议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帮助孩子更早得到所需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