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懂事,如果没有得到适时适当的教育,对“偷盗”也就毫无明确概念。所以只要是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会去“拿”,亦或是“偷拿”。孩子偷拿东西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并不意味着通往罪恶的深渊。
所以,对于不同年龄孩子偷东西的行为,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去处理。我们不仅仅是要让孩子了解偷东西是不对的,更应该弄明白这一行为背后潜藏的深层次原因。
学龄前孩子通常会“顺”走他人的物品。这个年龄段TA们对偷拿东西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和伤害还缺乏清晰的了解。
又或是孩子没有接受过财商教育,不理解去商店需要付钱买东西而不能直接拿。
由于孩子们自控力差,有时会出于一时冲动而偷偷把想要的东西放进口袋,并不考虑其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
有些孩子偷拿东西,并不是出于真的需要这件物品,而是企图利用偷东西的行为吸引父母或老师的注意力。
一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满足于想法和行动受到父母的控制。他们认为偷东西这种不良行为,正是反抗父母权威的一种方式,或者寻找自我独立感。
孩子们观察到其他人的偷窃行为,于是好奇并模仿。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来说,可能会迫于同伴压力而做出这种行为。
潜在的行为障碍或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导致偷窃之类的行为问题。比如孩子经历父母离婚、家庭变故等重大变化,或是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可能会利用偷窃行为来应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很多时候一些孩子之所以偷东西,是因为TA们想拥有买不起或是父母不同意买的东西。
如果沾染上不良嗜好,或是受到电视、电影、游戏节目中不健康内容的引导。
尽管孩子们偷窃的理由有千千万,而且年龄尚小的孩子可能还没有“偷”的概念,但面对孩子们早期的偷窃行为,依然需要我们家长正确的引导。
家长可以把重点放在找出孩子偷窃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不良行为本身。
父母们要向孩子们说明偷窃是错误的,是一种不良行为。父母与孩子谈论时,最好保持冷静和坚定,尽量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但是要记住,理解孩子偷窃行为背后的原因,不等于这种行为是被允许的。对于年龄较小还没有建立物权概念的孩子来说,家长有必要多提醒TA们,从他人那里抢走东西是错误的。
也可以和孩子事先建立规则,任何人想要借走或是玩一会儿玩具车,都必须先提出要求,经过孩子的同意后才能拿走。
家长可以静下心来与孩子谈谈心,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孩子自己说一说为什么会偷拿东西。
比如“能不能告诉我你偷拿钱的原因?你打算用这笔钱做什么呢?”或者“是不是爸爸妈妈没有给你买什么,让你很伤心?”这样的对话可以帮助孩子逐渐打开心扉,说明自己遇到的困难。
当孩子出现偷拿东西的行为时,家长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孩子归还偷窃的物品并为此道歉。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对失主进行某种形式的补偿,这将帮助他们理解偷窃行为带来的后果。
通过赔偿,孩子们付出了代价。家长也可以借此机会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明白失去自己东西的感受,才能尊重他人的财物。
从孩子在商店里偷拿东西或是偷钱买东西的行为不难看出,孩子需要财物,但他们不明白如何正确获得钱,也不明白如何使用和支配钱。
家长不妨利用这一机会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也许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财物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比如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做家务,体验劳动和努力的辛苦。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份内家务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生活能力。如果是本应由父母承担的家务活孩子帮忙做了,可以考虑给予孩子适当的零花钱,为孩子提供学习使用和管理金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