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逐渐认识自我之后,开始对孩子展开中级干预训练,即教会孩子在表达自我时,逐步掌握对“我”的使用和识别,以及“心理”相关词汇的运用。
孩子能正确使用“我”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我”的使用会经历以下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辅助方式。
大家要格外注意,“我”的使用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循序渐进的,千万不要强迫孩子使用“我”。
1、无主语时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表达需求时往往会使用名词或者动词,比如“牛奶”,代表的是“我要喝牛奶”。“抱抱”代表的“我要抱抱”。
这个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把扩充完整:孩子大名、喝牛奶。
这里格外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说孩子姓名,而不要用“我”,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能力不足以理解“我” 的意思,如果强行要用“我”的话,会造成孩子的混淆“我”的概念。
2、名字时期
这个时期孩子经常会用自己的名字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洋洋喝奶”。
这里需要格外注意的一点是,全家一定要统一对儿童的名字。不要有的叫“洋洋”有的叫“小洋”有的叫“王洋洋”。尤其是小名和大名不一致的,一定要用大名称呼,以免造成孩子的自我概念混淆。
3、名字与“我”混搭时期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会将自己的名字和“我”交叉使用。比如:这是谁的衣服?------洋洋的。这个时候,家长可辅助孩子说“我的”,孩子会慢慢更正过来,以此来帮助孩子逐渐从姓名称呼过渡到“我”的称呼。
4、“我”的正确使用时期
当孩子可以稳定得使用“我”表达时,可增加“你”的训练。
比如准备一些孩子喜欢吃的东西,问孩子:你吃还是我吃?
当孩子说:我吃,就给他。
当儿童说:你吃,则家长吃掉。
5、你和他
沟通当中“你”是指除了自己之外的沟通对象另一方。“他”是指除了沟通对象“我”和“你”之外的其他人。
孩子,妈妈,爸爸三个刚好构成了以我他。
你我他的项目操作方法:
孩子与妈妈面对面坐好,爸爸坐在远一点的旁边。
妈妈用手指指认来示范:你孩子、,我妈妈、,他爸爸、。
然后由孩子来指你妈妈、我孩子、他爸爸、
然后孩子爸爸和妈妈交换位置,即爸爸和孩子面对面,爸爸来指认你孩子、我爸爸、她妈妈、
当孩子自我意识慢慢发展起来之后,孩子就会逐渐产生物权的意识,也就是哪些东西是我的。但是如果物权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孩子会变得占有欲超强,什么好东西都是“我的”。这个问题我相信也会困扰很多家长,所以我们要教会孩子什么东西才真的是“我的”,并且在集体环境中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不要随便动别人东西。
“我的”概念的建立需要通过以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我的衣服
可以将爸爸,妈妈孩子的衣服分别装在不同的箱子里,箱子分别贴上爸爸妈妈和孩子的照片进行提示,以便于让孩子区分。
孩子对自己衣服有一定认识之后可以指着孩子的衣服“谁的衣服?”
辅助孩子说“我的”
2、我的玩具
在生活中让孩子养成自己收拾玩具的习惯,在收玩具的过程中孩子理解我的玩具的概念。
3、我的用品
在家里的时候,最好给孩子准备特定的碗筷、杯子、枕头被子等。每次孩子使用时增加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物权意识。在学习的时候,彩笔,蜡笔、书本等物品,要教会孩子每次用完都装进自己的书包内。
4、我的名字
我们的孩子要对自己的名字非常敏感,不光呼名反应要做。如果孩子会写自己名字的话,在孩子完成自己的画画作品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将孩子的名字绣在孩子的衣服和书包上。一方面可以防止孩子丢失,另一方面增加孩子的物权意识。
5、我的身体
当孩子可以识别自己的身体后,可以让孩子指认他人的身体部位。比如指一指妈妈的鼻子,指一指小狗的嘴巴等。
6、我的家
我们要让孩子熟练记住自己的家庭住址,在家长的视线范围内的话,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来找到家门。如果孩子有数字和文字意识的话,需要让孩子熟练记住小区的名字,门牌号等。
7、我的人际关系
家长在生活中需要不断的拓展儿童的活动对象,最好带孩子去同龄小朋友家里进行交往。在交往当中教孩子识别“我的妈妈”“邻居小朋友的妈妈”我的邻居,我的朋友,我的家,别人的家,我的玩具,别人的玩具。
8、我的和别人的
当孩子了解“我的”概念后,我们要在生活中不断的教孩子“我的”和“别人”的区别。让孩子真正的明白物权的概念,要教会孩子不能动别人的东西,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所谓心理词汇就是描写内心活动的词语,包括想法我想xx、、计划类的我要把xxx、、情绪情感高兴,害怕,害羞,害怕等、等。我们普通人的话只有真正经历了以上的情感和感受,才会使用心理词汇,才能使用心理词汇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心理词汇的主动使用时自我意识提升的标志之一。
1、不
当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后,会经常说“不”。很多家长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不断的反抗自己,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孩子在通过反抗家长的指令来找到自我存在感。
这个时候家长并不需要所有事情都顺从孩子,而是要视情况而定。比如遇到“你要苹果吗”,孩子回答不,那么这个时候就要遵循孩子的意愿,不给他苹果。但是如果是原则上的事情,不管孩子是否说不,都要坚决执行,比如孩子自己吃饭这件事。
在孩子自我与规则的较量中,我们要让孩子逐渐明白,什么事情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做,什么事情必须按照规则去做。
2、想要
在视线内的选择:
准备孩子喜欢的和讨厌的物品各一个,家长拿在手里。
家长问:你想要哪个?
孩子通过动作或语言作出反应,比如指一指,或说这个。
这个时候家长要用语言辅助孩子表达:孩子姓名、想要这个
要求孩子仿说,然后再给孩子想要的物品。
后面逐渐撤销语言提示,最后让孩子主动的说:我想要这个
不在视线内的选择:
选两三个物品,其中有一个是孩子喜欢的,剩下的是孩子不喜欢的。比如:饼干,彩笔。先让孩子看一看物品,然后藏起来,不让他看见。
然后家长提问:你想要饼干还是彩笔?
要求孩子准确的说出:我想要xx,然后给予孩子物品。
我们在生活中要多鼓励孩子说“想要”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3、喜欢/不喜欢
喜欢和不喜欢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对于事物及人的态度和评价,是孩子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有的孩子天生喜欢蓝色或者喜欢数字等,也有些是后天习得的喜欢,比如喜欢邻居的阿姨,有可能是因为阿姨总给孩子好吃的。
当孩子表现出对物、事、人表现出喜欢的态度时,教孩子说:我喜欢xxx,当孩子表现出对物、事、人表现出不喜欢的态度时,教孩子说:我不喜欢xxx。
4、能/会/可以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提高,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什么可以做到,什么做不到。孩子开始逐渐能够估计自身的能力,
你能打开盒子吗?
你会唱歌吗?
你可以把脚抬起来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孩子多回答多尝试。
5、身体状态:痒,疼、困、累等
父母需要密切的关注孩子的状态,认真观察孩子的身体情况,当孩子表现出以上状态时,教孩子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
6、心理状态:害怕,生气、高兴等
父母需要仔细的观察哈子的心理状态,当孩子表现出以上的状态时,教孩子用准确词语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