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闭症儿童普遍缺乏自我意识,且由于很多家长会常忽略对患儿自我意识的培养,以致于患儿在缺乏自我意识的情况下病情与日加深,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如果你也是一名自闭症患儿的家长,且同样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那么这样的结果也有可能在你身上发生。
为此,本文汇总了关于自闭症自我意识培养的相关知识,通过对本文的阅读,能够给予那些正处于危险边缘的家庭以合理的指导,但就具体如何培养自闭症儿童的自我意识,还需要家长们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更强的有效措施。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也称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它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它包括对自身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自我观念、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控制等是其重要的内容。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因此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人的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儿童的自我意识各要素中,自我评价能力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
1、意识性
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反映。
2、社会性
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自我意识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3、能动性
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4、同一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一般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实践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到青年期以后,个体会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正因为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才会使个体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心理面貌,从而使自己与其他人的个性区别开来。
人格发展理论里包含三个我,本我,超我和自我。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只有本我,本我遵循享乐主义,攻击性,性都是动力。有特质的孩子因为在最初的环境中大量的获得物给的快乐所以才会发展成自闭症。
逗乐孩子指向人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超我,超我遵循社会道德原则,将道德内化到心里所形成的。
在本我和超我产生冲突的时候,自我就要出来平衡,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举个例子,吃巧克力,本我说,吃吧,吃了巧克力很快乐,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产生幸福感,超我出来说不能吃,吃了会长胖。这时候如果本我的力量很强,压制了超我,那就吃下去,如果超我的力量很强,就会抑制本我的冲动,不吃,自我在其中起一个判定作用,是快乐更重要,还是不想长胖更重要。
社会就是一个大超我,有各种社会道德原则去抑制本我的冲动,但是真正产生动力的却是本我,超我是无法产生动力的。这里就有个比喻,大象和骑象人,大象就是本我,骑象人就是超我,骑象人想要驾驭大象,但只有大象才是有巨大力量的存在。
天才和疯子都是本我很强大的,区别是天才具有现实检验能力,疯子被本我的力量吞噬了。所以我们干预孩子就是要让他的自我意识发展出来,因为只有自我才有现实检验能力。
当孩子具备了完善的自我,同时不压抑他的本我,他们就具备成为天才的潜质,专注沉迷的特质其实是个天赋,没有特质的人会被纷繁复杂的信息所干扰,无法专注于一个领域。带有特质的人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可以更深入。所以先集中火力把孩子带出来,然后保持他的特质(这个特质其实是恒定的),让孩子可以释放自己,让他感受到世界准备好接纳他的本能喷涌而出,让他可以成为自己,发展成优秀的正常人,这就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构建理念会激发孩子的自我意识,通过大量的顺应,让孩子的自我意识大量的长出来。在大量的顺应后可能会发现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越来越自我,原来可能“听话”的孩子完全变了一个人,变得不听话,爱捣乱,对着干,这都是孩子自我意识出来的表现。其实孩子本身就是这样的,只不过之前一直被压抑着。这两天我在调整自己,减少了压制小c的事情,我发现他跟我说的话越来越多,想要表达自己的欲望越来越强。孩子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家长的问题。改变自己,孩子就跟着改变了。我在他旁边做一个听众,看客,适当的回应,又不打压。
不要打压孩子的自我意识,让孩子讨厌人,我举个例子,做了什么以后给你好吃的,其实孩子本来就想吃这个东西,非要让我做一件我不想做的事情才让我吃,那孩子会怎么想?会讨厌那个人,这样操作久了,孩子的自我意识被磨没了,也会更加的远离人,远离社会。
如果孩子具备了做一件事的内在驱动力的话,不需要你用强化物他自己都会去做,任何障碍都会想办法克服。就像是小c之前转盆子一样,他太喜欢了,即便是没有圆形的东西,任何形状的东西他都可以转一下。这个内在驱动力太强了。
内在品质的发展是非常漫长的,一个意识要植入孩子脑子里,需要大量的体验,才能形成一个概念化。动机构建很慢很慢,种下了种子就等待发芽。如果这个孩子出不来闭,那他怎么能发展呢?
因为社会性发展必须要有人,孩子心里又没有人,所以很矛盾,先把孩子带出来,过程中点滴,内化,保持教育意识,这块海绵只有吸饱了水,才能透出来。让孩子的末梢行为大量的长出来,然后再去修剪,修剪所用的就是社会性。我做这件事,别人会怎么看?我做这件事以后会得到什么后果,让他自己去体验。
理论上来说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也称自我。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通俗上来说也就是“我”的意识的产生。此外,婴儿时期的孩子是不具有自我意识的。
关于儿童心理学有个非常科学的镜像实验,科学家们让孩子母亲趁孩子不注意在孩子鼻子上抹上了一点胭脂。并将孩子置于自己的视觉表象之前(录像和镜像),观察他们的反应,以此研究婴儿的自我识别。如果婴儿具有自我面孔的图式,能认出镜像中的自我,他们就会注意到新出现的红点而去擦鼻子。
研究者让9~24个月大的婴儿参加了点红测试,发现比较小的婴儿无法自我识别—他们对自己镜像的反应没有丝毫反应。
而一些15~17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出了自我识别,他们会对着镜子表现的很开心。
但是要等到18~24个月大时,大部分的婴儿才会明显意识到自己脸上的异样,而去摸自己的鼻子,把脸上不属于自己的红点给擦掉。这时,他们才知道镜子里的孩子就是他自己,“我”的意识从此开始发展。
自我意识又分为了三个阶段发展: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人的本能,吃喝拉撒睡懒等,我想干嘛干嘛。
自我:人的自我约束,建立出道德感,我要约束我自己,控制自我的本能。
超我:超越自我,获得伟大的成就。
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是建立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建立孩子道德感,规则感,羞耻心,非常重要的一个发育阶段。
理解自己的名字;
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五官;
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物品;
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地盘(家,地区);
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痒,疼等);
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情(喜怒哀乐等);
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的评价(聪明,小气等);
建立自我管理,能控制自己的本能去约束自己。
普通儿童从本我到自我发展,它是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去推动,就可以自行发展出来。只是每个儿童之间发展出来的自我控制能力会因为家长的约束力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异。
而自闭症儿童在本我到自我的发展,因为大脑发育的不足,导致了这一能力无法正常发展,需要通过家长运用外在的力量去进行矫正,让儿童这一能力能正常发育起来。(中国孤独症行业第一门户网站)
同样是带有自闭症特征的儿童,通过早期干预,有些儿童出现了自我意识,开始产生羞耻心,同理心,规则感。而有些儿童运用同样的方式去矫正,却无法做到在公众场合百分之百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是自闭症儿童能不能脱圈非常关键的一项能力。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早期运用正确的干预方式为孩子争取任何一点可能。